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许江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图像絮语

2009-03-26 18:34:01 来源:
A-A+

  初夏的一个湿润的清晨,在吴山街区弥散着的稀薄的雾气中,我从杭州四中大门口穿过路面,走下沉睡的商铺楼的底层,那里的印象画廊正展出“视觉传达系毕业作品展”。当我站在这些密层层地悬挂着的海报作品之中的时候,仿佛置身于另一种稀薄的雾气——那种在一个个图像之间牵联着的特殊的视觉之网之中。我反复地感觉到这个时代的某种迁徙:时代阅读的迁徒,从读文向读图的深刻的迁变。

  我们反反复复地提到所处的图像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图像正在成为,甚至已经成为信息传达的最有效同时也是最大众化的时代性工具。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其作为一种工具变得无所不能,而且直接改变着图像本身及其的传播方式,正是这一切,促成了时代阅读物的深刻变迁。这种变迁对于图像的创造与生产提出了契机与危机共在的挑战。同学们的作品中充满着在这种挑战面前的青春气息,突出地反映了这个图像时代的某种症候:图像的想像及其时尚性资源。让工具的物形叠加而成海鲜大餐;让这些器物组成古堡似的家园;让“后街走廊”似的乐队活化为一团跳荡的火;让民艺串连成卡通式的流动的画卷……图像的传达之物在这里被“视觉化”为另一种更为亲熟的想象空间,而这种“视觉化”无一不牵连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记忆,它使我们的往日得以活化,他是我们的往日的诗化。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建构这个诗化的世界,或者说,我们如何让这个世界得以开启。托马斯·曼曾经说过,我们以为在想,以为在做,而实际上只是另一些东西在替我们想与做:远古的习惯,变成神话的原形,经一代代的传承,从“往昔之井”中,以巨大的力量遥控着我们。这“往昔之井”,正是我们常常说到的传统?我们活在这样一种传统之中,是这种传统的活的承受者。无疑这里提到的“往昔”,与刚刚谈到的“往昔”相比,有了更深一层的意思,无论是可见还是不可见的,我们都受着“往昔”的召唤。

  罗兰·巴特在《明室》中谈到摄影的性质;摄影在机械地重复着实际存在中不可能重复的东西。如果我没有理解错巴特的意思的话,他是说:摄影所抓住的是已经“逝去”的“这一个”。如何让“这一个”在图像中复活,几乎是所有图像创造者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常说的图像之中的不可见的东西。这不可见者正是图像的隐喻;隐喻之表达在图像传达中至为重要。隐喻之隐在于它含而不露,过显则不隐。隐喻之喻在于它包孕着某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往往还是社会性的精神资源。米兰·昆德拉曾分析过卡夫卡隐喻的“生存性特点”,并把与之相关的对既定语境实施“暴力”的批判方式,称为“戏谑性”改编。“戏谑”正是图像时代中,人们对于图像既爱又恨,既形影不离、又深深警觉着的一种特殊的表情。

  十五年前,我在汉堡美院留学时,一位德国朋友送来几张在西方极富影响的宣传画;其中一张是翘着山羊胡子的山姆大叔,一张是俄罗斯妇女,两个人物都是正面向外,指手向前,向观者提出了后来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的“诘问”。在经历了四十多年和平之后,这些宣传画已经成为某种“隐喻”,德国朋友是希望我这个东方画家对于这种“往事”能够进行适当的改造。他所期待的可能正是那种“戏谑性”的改编。这件事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是如果换在今天的同学们,大家会怎么做呢?

  这个图像时代有太多剪不断理还乱的事,继承也罢,创新也罢,“往昔之井”也罢,“戏谑性”也罢,都需要我们去真情面对,认真思考。我们创造的平台不仅在工作间,不仅在画室,更在我们生活的周遭,在我们生命正在“逝去”的每一瞬间。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许江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