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许江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通人的追求

2009-03-26 18:33:28 来源:
A-A+

  中国美术学院培养中国画实践类的理论博士研究生已四个年头,现在正是秋日收获的季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正式的画论,或当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所保存的晋顾恺之的《论画》为最早。若论以文字构画一个关于绘画的完整轮廓,塑成画艺的素朴的系统,从而奠定中国尔后画论基础的,当首推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诚如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项下所谓“六法精论,万古不移”。若论真正的山水画论,既有实践上的隐逸生活,发露游履山水间的胸襟,又能阐明绘画的才能,彰显山水绘画意义的,当首推魏晋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唐代最大的画史家与画论家,必推张彦远。他的《历代名画记》及其之后的存世至今的相关的著录文献,已成中国美术史学史的一个重要脉络。真正奠定山水画之崇高地位,开北宋后千年之绘画局面的,五代荆浩的《笔法记》实为划时代的大著,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可算中国山水画创作体验的总括。及至宋代文人画首推苏轼的“常理”与“象外”、“身与竹化”与“成竹在胸”;以禅论画之黄山谷的亦庄亦禅、观物意审,诗与画、禅与画日趋融合而臻新境。明代,董其昌南北宗之说出,几乎成为尔后三百年画论的主流,并深刻影响着后世对画史的把握。民国伊始,中西文化冲撞与交融成新之风气,艺术研究发生巨变,姜丹书、陈师曾、潘天寿、傅抱石等撰述中国美术史研究著作,承前启后,令人耳目一新。纵观以上整整一部中国绘画史,不难窥见,开时代之先的各位均为画家而兼画论家,一方面他们是丹青好手,甚至是世所独绝的一代大师,另一方面,是中国画论得以阐明和传习并代有发展的历史名家,是中国画史和画论的文献主角。他们同是绘画实践与理论的时代高峰的创造者。他们承接和彰显着中国绘画精神艺理相通、生生不息的伟大的通人传统。

  中国绘画的通人传统,使我们有理由在绘画经历分科之学,以画种为科目,以培养绘画与理论各具所长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今天,来重新思考绘画理论建设的问题。今日中国艺术的人文教育,正被引入当代学院的学科结构系统之中,特定的学科由特定课程系统支撑,并导向特定的培养目标。在这个系统之中,实践类的课题与理论类的课题常被绝然划开。如何使这些门类能通,经由艺理相通,达到古今相通、中外相通,从而继承通人教育的伟大传统,在研究生的高端层次上重塑通人之境,是我院进行实践类理论研究博士实验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通人之学,谈何容易。绘画的艺术创造与艺术的理论批评,出自两种“语言”系统,不可忽视“语言”技巧在创造与批评中的决定性作用。两种“语言”系统原是不相通的,水路陆路,各走其道,互相间没有必然相生的关系。使其相通者,还在于艺术的内在精神,此种精神通过绘画技巧得以彰显,而呈艺术的创造;通过批评语言得以彰显,而呈艺术的理论。但如果哪一种“语言”系统用功不够深密,则言不逮意,必难在艺术创造或艺术理论方面同臻一个高度。所以通人之学犹重内在精神的陶咏。这是中国绘画源远流长的伟大的自觉。《老子》称道为“精”,称道的妙用为“神”。《庄子》则进一步将人之心称为“精”,将心的妙用称为“神”。《庄子·天道篇》:“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又“精神四达并流”。从谢赫始,强调六法之第一“气韵生动”。“气”谓骨气、精气,人的精神中之阳刚一面,代表着内在生命向外表出的径路。“韵”谓风韵、神韵,人的精神中之阴柔一面,尤其指向内外应和迥响的境界。所谓“生动”,即是“通”。向内向外能通,精神能通,融为一体,则气韵生动。中国的山水绘画,得益于老庄的超越人世而归向自然的思想,得益于这种思想陶养之下的文学和诗。中国人追寻自然的自觉,衍生而成物化的精神,专注于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从而进一步将在山水自然中安顿自己生命的想法,发显而为“玄对山水”、以山水为美的对象,并始终铸炼着一种内修优先、精神至上的本质。所有这些关于内外能通、襟抱与绘事能通的特质,都使得中国绘画成为中国文人发露情感和胸襟的基本方式,并与文学、史学互为补益、互为彰显而相生相和。中国文人“通”才的精神和学问养育了中国绘画,也是我们今天作为文化振兴可资重新开端的一个起点。

  传统绘画发展,从端头上就受着儒、道等触及根源而又具有前瞻精神的思想的影响。从一开始,他们便认知到世界万物的演变生成的全部是没有尽头的,是流变不居、生生不息地奔向我们无法预知和界定的“整体性”,那个“万物合一”、“天人合一”的“一”的。所有的语言、观点,一旦成形,就是有框限的东西,就使我们进入一个局部的、段落的活动之中。所以,作为整体的自然生命世界,是生的、活的、自化自足的世界,是万象合一的世界。人没有理由去分解此一天机。只有待主体虚去,从“我”的位置上忘却,方能回返物我无碍、自由兴发的原真状态之中,素朴的天机方可显现。于是,中国的画家、画论家们都循着这种艺术精神的路径,涉入形与神、言与意、名与实、本与末、书与画、笔与墨等中国绘画特有的范畴之中,建立起“以物观物”、“格物致知”等一系列基本命题,形成自由无碍的历游与心游相叠而相忘的视觉活动的特性,铸造了中国艺术家们能通的境域。同时也在画论之中保留着一种字与画之间、词与物之间的“若即若离”的解读关系。中国画家们的神思在绘画的“尺幅”中驰骋,又在如诗如词的画论中遨游,而形成一种带着很强的诗学特征的另一类的文本。

  画人论画,其观点不靠“完备”的审美体系来建立,而发自创作中的实际经验和胸臆。所以,无论是叙画之源流与兴废,还是论画人之画法与次第,或者是涉入诸如山水树石的方法传授与时代风尚异宜的评论,历代的这些画论都重一个“品”字。何谓“品”,其义在于“亲尝”,非亲历而不能品,进一步说,是在其所在之处观其在,在绘画及其欣赏所发生的当即,直接地观照发生之整体。这个整体不可断分,必须境域化地整体呈现。境域化地观照谓之“品”。画家们正是生活在这个绘画所在之处,自觉自证,深品个中三昧。所得绘画理论故有品之亲、品之切的特点。中国传统画论因此而脱去对象化的窠臼,导入主体与对象合一的浑沌界域的阐明。而在上述的中国传统的通人之境中,此种阐明必将同时涉入画者——同时也是论者的胸襟与识见、品行与姿态、形神与笔墨;涉入物我一体的境界学说;涉入一个远远超出一般画论而与时代文化背景、精神学说冥合为一的特殊文化境域之中。正因为这一特点,传统画论尤重品第,这些丹青和文字高手深明述而不作之理,都企盼通过品第的界分,来设立绘画优劣的标准。由品而入,由品而出,几成中国传统画论的一个基本的现象,而这一现象的后边,则是境域化地评品的方法。通过此法来体验笔情墨趣,咀嚼应手得心之妙;通过此法来设立标准,纵横思辨,界分次第。入得境者,方能有所悟,有所见。故画人之画论,常得其先机,将由内外修养所塑造的艺术精神自然溢出,将一个伟大艺术家在创作时喷薄而出者,同时彰显在画论的真知灼见之中。

  此是中国传统画论之大法,也是今天进行艺术创作和研究之大法。境域化地评品和观照中华文化之整体,应当成为一种基本的眼光来陶养我们自己。在这里,这个境域化不仅包括回到传统文化的那个宏博世界中去,还在于将这个世界的伟大传统彰显在我们今日的生活境域之中。孟子曰:天命之谓性。中国传统所阐扬的天道是运行不已、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天性绝非现成和僵化的,其精微之处包藏着把握时契、善于变化的机枢,包藏“反者道之动”这样一类积极而又具有颠覆力量的自然本性的参悟,还包藏着“因时之所宜而化之”的根本命脉。如何真正把握这一命脉,使之活生生地显露在今日的生活和艺术境域之中,甚至成为这一境域的中心,是需要我们几代人去不断努力的。

  现在,六位博士研究生的毕业展正在筹备之中。他们都是当代中国绘画创作中的中青年优秀代表,其中还有研学多年的韩国和欧洲留学生。在他们的身上,代表着当代中国画的一种特殊气质,他们乐于回溯探源,追踪高古,企望由此来接续那个在笔下常常感受到的、并在心中涌动着的传统血脉。在他们的身上,氤氲着一种生活的姿态,他们在西湖湖山境域的养护之下,保持一丝“林泉之心”,秉持此心,面对四时变化,破伪求真,得以真正地凸显时代精神。在他们身上,还酿造着一种会通的胸襟,他们没有拘于一隅,而是吸纳当代文化研究的思想,潜入浩瀚的中国文化历史,打通文化研究诸多断层,像一个真正的文化人那样,怀抱文质彬彬的精神,来践履在今日世界中重建中国艺术精神境界的理想。在今天,在学科化了的文化析分与跬积的今天,画人写论已十分不易。此论当有研究的方法,当有史料的积淀,更当有观点的阐明,而这观点又如何能命中当下艺术的时弊,开启传统的真谛,重建断层上的开端性意义,真是谈何易矣!画论原不是一篇文章,是由笔头浅近之事,得入人心,彰显那不可见的内在;是借绘画之事,发露文化的根蒂,彰显一代一族的精神魂灵。正所谓文章千古事。谨此,他们将多年苦研得出的成果展示出来,以表示他们怀文抱质的一种姿态,显露实现文质彬彬的精神理想的寸心与真情。

  秋天,是新学员初入学院的时节。播种和收获都正在此时。

  2004年7月18日于上海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许江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