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许江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当代,由不同的时间构成

2009-03-26 18:16:42 来源:
A-A+

  (一)在不同的时间上行走

  “What day is today? ” “What’s the time?”现在几点?今天几号?所有的人都在对表。世界的时间就在我们手上,也在我们的心里。

  但是,另有一种时间更深地埋藏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往往只在涉入我们传统的生命记忆的时刻,这种时间才会显形。而这种时间也正随着我们手上和心中的不断地“对表”渐趋消失和淡化。这种时间就是亚、非、拉许多民族国家所特有的传统历法。

  在中国,这是中国的农历,有着几千年置历史。在泰国,这是佛历,今年是佛年2547年。在日本是日本皇历。在西亚,在伊斯坦布尔,在德黑兰都是太阳历,今年正是太阳历1383年。在拉丁美洲,玛雅文明有260天为一年的“神历”,365天为一年的“太阳历”和144000天为一循环的“长纪年历”。这些历法是否已经与墨西哥城中央广场旁边出土的那块著名的“历法石”一样,仅仅是一种逝去岁月的“文物”呢?这些传统的历法曾经代表着这些民族自在的时间观念,独立支配着他们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生活。如今,它们有的已经完全消失,有的则隐没在西历的时间轴的下边,与之形成一种交叠的、陪衬的时间组织形式。甚至在这些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传统历法及其所包涵的历史精神,正面临着被压抑,被日常化生活所消蚀的命运。

  去年,我们策划和开展了一场旨在考察亚洲当代艺术、以加强亚洲文化互动的名为“地之缘”的活动。在这场活动中,我们邀请艺术家、哲学和文化史学者一道考察了亚洲大陆五座城市: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伊朗的德黑兰、泰国的曼谷、中国的杭州、日本的东京京都,并邀请五城艺术家一道举办了一个展览。整整半年,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上行走,体验着全球化时间轴之下不同“时间”的讯息。目前这个展览仍在亚洲各地继续。亚洲国家之间、亚洲与拉丁美洲之间的文化对话才刚刚开始,那由不同“时间”组成的关于当代的文化整体正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建构。

  (二)圣保罗的想象

  长期以来,亚洲与拉丁美洲互相间有接触,这种接触随着全球格局之下相似的国际位置所构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利益的可能性而增加,随着移民的持续现象而保持民间与政府间相对应的格局。

  但是,亚洲与拉丁美洲之间的了解,尤其是文化上的深层了解还很不够。在大多数亚洲人的心目中,拉丁国家的共性如此突出,以致于被想象为一种大陆洲的整体的文化模式。这个文化模式被马尔克斯、赫尔博斯的神奇而苍凉的文笔描绘成一种“百年孤独”的文化臆想,又通过亚马逊河的原始森林、墨西哥大金字塔等奇观,通过旅游者的目光,渲染而成一片绚烂迷幻的色彩,最后在桑巴舞的狂热节拍和如桑巴舞般的南美足球那里获得一种霓光灯下的想象的辉煌。我想,在拉丁国家的心目中,对于遥远的亚洲,相对应的不确切的想象一定也有。

  1998年10月在中国是仲秋,在南大西洋的巴西却是早春。我应邀参加圣保罗国际艺术双年展,独自访问了这个位于大西洋西岸、季节和时间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国家。那里的人很热情地接待了我。当我每天走向双年展大厅所在的Ibirapuera公园、眺望圣保罗高楼林立的剪影的时候,我想到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中所描写的那个“永远年青却从不健康”的圣保罗。当我应朋友之请到远郊作客、行车飞驶在典型的马托格络索(Mato—Grosso)的红壤与绿色硕草相间的景观中的时候,我又想到了同样是斯特劳斯笔下的那片“印弟安人道路”。我甚至还想到上海,想到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的原野。

  这种联想揭示了我们的文化想象中的一些神秘之链。首先,亚洲与拉丁美洲国家互相间的认识最早往往是通过我们称为西方的欧洲文化的眼睛。这是文化事实,在亚洲国家之间,这种现象至今还在延续:当一个中国学者与一个印度学者、两大古老文明学者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所使用的是英语。语言的中介无可厚非,但语言及语言的权力所带来的遮蔽、尤其是根源性的遮蔽,却应当引起重视。

  其次,当我们在互相对望的时候,实质上是在辨析自己。从亚洲看欧洲,辨析亚洲自己。从亚洲看美洲,获得另一种辨析亚洲自我的角度。我们需要多角度的对望,才可能辨析我们自己。那次短暂的旅行对我有很多帮助,当我回望中国的时候,观视的距离变得近了许多。

  (三)上海与圣保罗的对望

  文化是相互渗透、多重继承组成的历史,拉丁文化更是如此。拉丁文化圈内互相间的边界模糊,在许多方面,它们与欧美文化同属欧美文化圈,它们的文化边界很大程度上会表现为欧美文化的边缘现象。几个世纪以来外来影响已经深深地融入拉丁文化自己的特征。这与亚洲大部分国家十分不同,在亚洲那里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技术文化与思想文化之间不断融合却暂时还径渭分明。因之,拉丁文化中始终存在着“自我寻根”的文化需求。

  第24届圣保罗双年展正是其中的一个十分激烈的信号。这届双年展的主题是“食人习俗”。其用意是以原住民的食人习俗,揭示长期以来文化被“食”的现象,对今日世界文化霸权和强者形象提出尖锐的批判,以赢得文化上的自我铨释的权力。在文化上,“谁吃谁”,“Who is eating whom?”呼出了所有非西方文化的当代心声,所以那一届双年展大厅前耸立的巨大标志牌上赫然醒目的“食人习俗把我们联合起来”的口号,始终打动我的心。我是这一届双年展正式邀请的中国参展代表。

  两年后,亚洲大陆东缘的上海,其第三届双年展开始走上国际性的轨道,正式邀请了中国之外的国际策展人。从一开始,上海双年展就重视文化根性资源对于当代艺术建构的重要性。这一届主题是:Shanghai Spirit,中文是“海上上海”,旨在呼唤那种上海城市及其近现代历史中所包涵的独特的现代性。这一主题几乎确定了上海双年展后来的策展的基本脉络。那一届双年展暂时还没有来自拉丁美洲的艺术家。

  2002年,第25届圣保罗双年展开幕。这届一改上一届的“寻根”倾向,主题为“大都市的肖像学”。双年展专门为中国安排了一个专厅,一个由中国策展人策划的、主题为“此时此地”的中国当代艺术展成为这一届圣保罗双年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独有偶,同年,相隔没有多少时间,第四届上海双年展以“都市营造”(UrbanCreation)的主题开幕。这种不约而同的对于都市及其自我形象的关注,是否说明上海与圣保罗这两座城市有着一定相似性,这相似性的后面是否又隐含着亚洲与拉丁美洲在今天的全球格局中的某种共同的文化自觉?这一届上海双年展邀请了三位来自拉丁美洲的艺术家。

  今年9月,几乎在同一公历时间里,在圣保罗也许是初春,在上海正是仲秋,两地的新一届双年展都将开幕。

  这一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影像生存”,英文:Techniques of the Visible,致力于探讨可视世界的制像技术,呈现影像的历史及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影响,着眼于在人文关怀中思考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发展中建立人文的关怀。“Technique”在希腊语境中首先是一种方法、途径,在近代以来的人类视野之中,Technique却逐渐被简化为狭义上的纯粹的“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本土文化与外来影响、技术文化与思想文化的多层面的融合之中,“Technique”一词带着多义性。本届双年展将对“技术”的这一近代观念进行反思,追向它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继而探讨视像之道与生存之道的内在关联。

  本届圣保罗双年展的主题是“自由场域的图像走私者”(Image Smugglers in a free territory),这一主题来自于对数字化时代虚拟的、无主的艺术场域的思考。两个双年展的主题在毫无交流的情况下,又一次遥相呼应,证明了这个时代某些共同的文化规律。

  本届上海双年展邀请了阿根廷籍的国际策展人克里斯蒂安·洛佩茨为国际部分主要策展人。他的参加,无疑将双年展的视角较深地探入拉美文化的肌体内部,传递出以“可视的技术”来表达的美洲内在的声音。无疑本届双年展的拉丁国家的邀请对象将增多,其所表现出来的拉美文化的深重的历史机缘,将成为本届双年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九月的上海,美术馆那巨大拱形穹隆之下,来自巴拿马的表演艺术家Velez将和上海市民一道,用纸制作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船。这种被称为并亚塔(Pinata)的墨西哥传统,是作为庆贺生日的重要节目,在欢乐气氛中让孩子们从纸雕塑中打出一个洞,打出藏在纸船腹中的糖果和欢乐。这一传统来自意大利,今天,在意大利许多地方仍保留着这个习俗。据说,这一习俗还可以朔源到中国。这个文化传播的神秘途径本身就是关于亚欧美各洲的文化交流的美好隐喻,这也正是这件作品的主题:文化的交流并不在于文化本身,而在于文化所展示的人类丰富多彩的梦想,全球化的当代巨舟正是行驶在由这丰富而不同的“时间”所构成的激流中。

  许 江

  2004年6月于沪上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许江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